处暑

宋代吕本中

原文 译文 拼音版

平时遇处暑,庭户有馀凉。

一纪走南国,炎天非故乡。

寥寥秋尚远,杳杳夜光长。

尚可留连否,年丰粳稻香。

    • 赏析

    吕本中是两宋之际的诗人、理学家。经历靖康之变后,吕本中被迫漂泊南国。在南方生活的18年间,他几乎居无定所,加之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,故而其诗中屡屡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谴责、无奈之情。从诗中的“一纪(12年为一纪)”看,此诗当作于公元1138年前后,而这一时期的吕本中正奔波于江浙之间。

    处暑,即出暑,意为炎热离开,长江以北地区早晚温差加大,天气开始转凉。这首诗的前四句便从处暑这一节气的地域、气象特征写起。平时到处暑这一天,居室内外都开始有充裕的凉荫;而自从移居南方这12年来,纵遇处暑也仍然要忍受炎热的天气。诗歌语言虽未着一“愁”字,看似平淡无力,却暗含着诗人背井离乡、颠沛流离的苦楚和无奈之情。显然,“平时”对应的是远在北方的故乡,一纪的时间虽不长,却接一“走”字,将诗人漂泊南国、有家难归的乱离之痛蕴含其间,为读者传达出诸多身世之痛。诗歌后四句述己寂寞孤独的南国生活。诗人面对炎炎长夏,只觉秋日遥遥无期,昏昏长夜,了无尽头。这样的生活似乎毫无可流连之处,好在野外还有粳稻飘香,丰年的喜悦仿佛给了诗人小小的慰藉。粳稻成熟,又是与故乡不同的景象。

    诗人借助南北方天气、作物的不同来表达自己处暑时分迥异的个人感受,进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,可谓语淡而情深,言简而意长。

    点击查看全部
    吕本中

    吕本中

    宋代诗人、词人、道学家

    吕本中(1084—1145),字居仁,寿州(治今安徽凤台)人,学者称东莱先生。少以荫补入仕,历任济阴县主簿、大名府帅司干办官、枢密院编修官等职。与秦桧相善。北宋末,因病请祠,以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。绍兴六年(1136年),特赐进上出身,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。文章典雅,长于史学,其诗得黄庭坚、陈师道句法。绍兴八年(1138年),迁中书舍人兼侍讲,兼权直学士院。因受赵鼎器重,遂忤秦桧。未几,遭弹劾奉祠,提举江州太平观,徙居婺州以终。后赐谥文清。著有《东莱诗集》《吕氏春秋集解》等。

    查看更多

    相关诗词

    热门诗词

    更多